“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谱写多学科协同的思政育人新篇章
栏目:专题报道 发布时间:2025-09-26

  

“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谱写多学科协同的思政育人新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简称“中国社科大”)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高校,始终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大思政课”理念为引领,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简称“中国社科院”)深厚的学术底蕴与多学科优势,扎实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逐步构建起多学科协同育人新格局,努力培养政治可靠、学养深厚、视野开阔、人格健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型创新人才。

  中国社科大加快构建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与根本指导的课程体系,系统构建了本硕博一体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互补充、层次分明与梯次推进的思政课课程体系。把“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作为龙头课程,带动形成了“学部委员形势与政策报告会”“领导干部上讲台讲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学术名家大讲堂”等系列特色金课,相关思政课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学校充分发挥中国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优势,开设“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概论”“习法治思想概论”等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并依托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打造“革命纪念馆中的思政课”。其中,《一流文科大学多学科协同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模式创新与实践》获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教学奖二等奖,《新时代“科教深度融合型”形势与政策课立体化建设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中国社科大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两个体制优势,以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等学科专业为支撑,以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为引领,形成由特聘教授、岗位教师、专职教师、研究生导师组成的“四位一体”思政课教师团队。高培勇、蔡昉、李林、张宇燕等一批学部委员以及张政文、辛向阳、林建华等思政课教材编写组专家和教育部思政课咨询委委员、教指委委员等带头走上思政课讲台,实现学术大家与专职教师协同教学,解读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更加深刻,分析世界形势与国内大势更加透彻。

  中国社科大依托北京市学校思政课多学科协同创新中心,推动中国社科大思政课教学内容与中国社科院相应院所精准对接。同时,充分协同中国社科院各学科专业,高起点、多学科、多角度研究阐释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学科交叉、加强有组织科研,深化对教学重点、难点与热点的研究,产出系统性与学理性并重、说理透彻与文风活泼兼备的“重点+热点+难点+焦点”的高质量科研成果,用学术内容、学术框架、学术思维支撑思政课教学,推出《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系列讲义》等一批优质教学资源,相关成果获省部级科研奖励50余项。

  中国社科大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增设“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二级学科,在全国首设具有完整硕博学位授予权的“中国学”二级学科,建设“精神文明学”自设二级学科并成立全国首家新时代精神文明研究院。同时,建设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同向同行。

  中国社科院党组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院领导多次开展专题研究并作出部署。学校党委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落实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校长亲自分管马院。学校把办好思政课摆在重要位置,在课程资源、经费投入、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经过持续探索,中国社科大已形成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领域集成的思政课建设模式,在师资配备、内容建设、组织管理等方面形成明显优势与特色,在及时、准确、深入地推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学校将持续培养政治可靠、学养深厚、视野开阔、人格健全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努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学理支持和人才支撑。